任誰也想不到,目前游戲AI應用最為“愜意”的領域,其實并非高光中屢屢戰勝人類的那些實驗室內的頂級AI,而是在暗黑無界中行走的各種外掛。
業內有一種觀點:AI的興起,恰恰也是從游戲中誕生,就如當下的直播帶貨發端于游戲直播一般。2015年,《吃豆人》之父巖谷徹對外宣稱,《吃豆人》中幾個幽靈有行為邏輯,游戲中的幽靈其實并非一直追逐吃豆人,而是會往不同的方向走。其走的方向會因幽靈的顏色不同有著不一樣的規律,比如紅色的幽靈一直追吃豆人,而粉紅色則以吃豆人朝向延伸作為目標;藍色則是以吃豆人為中心,以其對稱點作為目標,橙色則是完全隨機行動。事實上,南夢宮公司于1980年在街機上推出的《吃豆人》,也早就因為游戲中的幽靈太過靈活而被視為游戲AI的開山鼻祖。
簡言之,游戲AI的表現,就是觸發某個條件而產生某種動作。例如,在1987年上市的游戲《合金裝備》中,執行巡邏任務和觸發警報的NPC(非玩家角色);又如,2003年面市的游戲《盟軍敢死隊》中的德軍巡邏角色及發現潛伏玩家后“莫名其妙的處罰式報警”……
如果說上述游戲AI給人一種程序化的感覺,顯得不那么智能,那么2016年在Steam上線的《全境封鎖》就變得更加人性化了:膽小的NPC見了玩家知道繞路,膽大的就開始猛攻。玩家自己也搞不清楚,遇見的到底是真人角色還是AI。
網易伏羲實驗室負責人李仁杰直言不諱地指出,這一波人工智能的浪潮,就是由全球AI 最著名的研究機構之一 DeepMind在《自然》雜志發表的一篇游戲論文掀起的。此后,不少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也都是以游戲作為載體進行的。
不過,這種來自游戲的刺激,在“反哺”游戲行業的過程中就開始了變異。大多數頂級游戲AI,如谷歌AlphaGo衍生出來的各種游戲AI,在《Dota2》中“碾壓”大多數玩家的OpenAI和《王者榮耀》搭配使用的騰訊“絕悟”,時至今日也僅僅是在實驗室里玩;蛟诒硌葙愔姓故镜臉s譽玩家;反倒是一些極客發現了AI的另類用法:作弊。
有一種觀點認為,游戲AI的最初應用形態就是外掛。例如,《熱血傳奇》的外掛,就有自動走位、釋毒、被人打自動飛之類的功能。這些能力還在進化,2021年,動視暴雪突然向全球最大的視頻平臺發起舉報,成功封禁了一批視頻制作者的賬號。根據動視暴雪公布的信息,這些被封禁的賬號全都屬于游戲外掛制作團隊,這些新型外掛使用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工作原理,甚至動用了復雜的AI算法和特殊的硬件設備。
以往的外掛,其工作原理和早年的游戲修改器并無二致,即檢測本機上的游戲程序、讀取電腦內存里和游戲相關的數據、修改數據,在游戲中則表現為作弊。PC單機游戲玩家立刻會反應過來,不就是游戲修改大師嘛!但這樣的套路,很容易因為數據異常而被發現。
AI外掛的原理就完全不同了,與修改模式的重點在“偷”不同,它是光明正大地去“看”:通過相關硬件獲取游戲畫面,然后檢測游戲畫面,自動識別敵人,隨機劫持鍵鼠信號、實現輔助瞄準。這套邏輯的基礎是AI的視覺識別功能與游戲高度匹配,從而實現在技術層面完全無修改,手速則變成“超人”。于是,一個看上去像外掛卻不好抓實據的AI外掛就變成了現實。結果,詭異的攻防戰在游戲AI里開始成真:游戲廠商使用AI來檢測游戲沉迷、外掛使用及其他作弊手段,與此同時,游戲玩家則用AI來逃避檢查,繼續在游戲里作弊。
不得不說,與其花心思開發AI外掛,贏得一些虛名,還不如多用這樣的創意去實現極客生活,開發更多商業化、社會化場景。你說呢?
當然,游戲AI的應用并不簡單,上述只是表象,更深的“風景”還要沉下心去挖掘才能看到。(作者:張書樂)